硬件优势:
1. 分段集中式
兼具分布式和集中式的优点,稳定灵活,线缆和开关可单独维修。
主机可置于任意位置,单边双边皆可,软件显示主机位置。
主机位置显示
2. 自检
主机和转换开关一键自检,简单方便。
主机自检
转换开关自检
3. 物联网
WiFi传输数据方便稳定,windows系统功能强大,适用于工程勘探。
软件优势:
提高工作效率
1. 预设层数
N2电法仪在测量开始前根据施工要求深度预设层数,布好部分电极即使不满足层数要求也可开始测量,边测边布置余下电极。布置完成,需在剖面未收尾之前重新检测电极,即可补齐未测层数,完成剖面。
可选择起测层数,只测量相应深度数据即可,节约时间。
测量层数设定
2. 屏蔽电极
野外常遇见电极接地不好的情况,可先屏蔽该电极,跳过其测点,直接测量。当处理好接地情况,可取消该电极的屏蔽,补齐测点。

屏蔽与取消屏蔽
3. 边测边收
N2电法仪可预估测量时间,且标注已完成测量的电极(图中打√表示已完成),被标注的电极不参与后续测量,可提前收纳其电极和线缆。
提示已测量完成电极
4. 滚动测量
滚动单元多样化选择,且会智能提示操作步骤。10道适用于分布式,可屏蔽三角空白区。30道和60道可适用于分布式和集中式,一次性滚动多道可提高效率。

滚动单元选择和滚动操作提示
5. 反向测量
当线缆布置在仪器两边的时候。正向测量,接口1电极可边测边收,测量完成接口1,选择反向测量,接口2的电极也可边测边收。

可选测量方向
提高数据质量
1. 全波列监测
测量过程中实时显示测量点的采集电位电流方波图用以检测数据质量。剖面测量完成后还可二次查看波形图,再次查验数据质量。
全波列波形图记录
2. 平距测量,准确记录电极位置
N2电法仪引入里程概念,推荐使用平距测量,准确记录记录点位置,校正K值,重新计算视电阻率,符合《DZ/T 0073-2016 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要求。
规范截图1
2.1 地形加载
N2可通过文本(线长高程,线长平距,RTK格式)和手动输入加载实际地形。 除RTK数据是按照平距布置电极,其余加载地形模式都是按线长布置电极,采集软件会自动计算电极之间的平距,并重新计算K值。
地形加载界面
地形加载效果(红色为平距,黑色为线长)
2.2 删除电极
可单点和批量删除电极,该点里程被下个电极代替。
适用的野外情况:①遇到坏道可删除;
②遇到过沟过坎等陡然变化的地形,线长限制电极布置达不到平距里程,删除后该段电缆作为延长线;
③遇到地形限制,可批量删除已检测到却未布置的电极。
删除2号电极的效果
2.3 里程偏移
电极布置偏移了预设位置,运用里程偏移功能记录电极实际位置,且根据实际里程重新计算K值。
里程单点偏移:只改变当前电极里程,后面电极里程不改变。
里程整体偏移:从该点往后,里程整体改变,后面电极与该电极距离不发生改变。
里程整体偏移示意图
里程单点偏移示意图
3. 多种重测,可自选迭加次数,计算误差比
可选择单点、单层、单电极、区域重测。多种重测方式,满足每种情况的重测要求。重测可二次检测数据质量,可自选迭加次数增加数据测量准确度,每次重测计算与上一次数据的误差比,让数据质量得到保障,符合《DZ/T 0073-2016 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要求。重测数据可选择覆盖原始数据或取平均,真实记录每次重测数据。
规范截图2
区域重测
4. 高密度测深曲线
斯伦贝谢、三极测深等垂向测量的方法,可查看同一里程的测深曲线,通过曲线平滑度判断数据质量,曲线拐点判断地质分层。
查看测深曲线
仪器的使用便捷性
1. 语音提示功能
一旦测量出现异常会弹出对话框,语音提醒客户,可帮助客户监测数据质量。
智能提示
2. 数据实时存储
测量过程中数据实时存储,可随时暂停,即使因为意外导致测量中断,数据也不会丢失。

测量开始与暂停
3. 实时成等值线图
实时生成等值线图,能更直观的判断数据质量,了解工区情况。
实时生成等值线图(海水入侵实测图)
4. 预处理功能
可直接在采集软件上对数据进行反演前预处理。预处理功能包括有数据删除、编辑、拼接、补齐、倒置等,以及偏移里程、和地形导入。
预处理界面(电阻板实测图)
某山区磷矿尾矿库物探工作报告(节选)
工作目的:
某山区磷矿尾矿库物探工作方法以高密度电阻率法为主。工作主要针对库区内基岩埋深情况进行勘察。
物探的主要任务为划分地质剖面、确定第四系厚度、断裂位置、软弱夹层、滑带的分布等,基岩埋藏深度及基岩起伏形态等,为灾害治理提供依据。
表1:工作量完成表
方法
|
设计点距
(m)
|
实际点距
(m)
|
设计点数
(个)
|
实际完成
点数(个)
|
测线总长
(m)
|
备注
|
高密度
电阻率法
|
10
|
10
|
302
|
302
|
2960
|
三极测深
|
工作设计:
三极装置测量的特点是测量电极MN不变,随着B的增大,获得不同深度的视电阻率值;随着深度增加,资料的分辨率降低,但能在有限的工区条件内,获得较多的深部信息。实测时,分别采用了AMN和MNB三极装置,供电电压最大达到540V。

图1 三极装置探测电极滚动和记录数据排列示意图
本次高密度电法剖面共施工6条剖面,测点306个,分别为W1、W2、W3、W4、W5和W6。其中,W1~W2为东西方向,W4~W5为南北方向,相对位置见图2。W2剖面靠近尾矿坝位置有溃坝缺口,如图3。
图2 工作布置图

图3 溃坝缺口照片(图中电线为W2线位置)
野外施工:
根据设计方案提供的测线起点、终点坐标位置,从而确定测线的测线方向,利用中海达RTK测定测点坐标并敷设测线。测点按照起点坐标为小里程,终点坐标为大里程编排,基本点距10m。高密度电法均沿测线方向布极。
执行标准及质量检查:
本次物探测试工作执行标准有:
1.《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DZ/T 0153-2014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2009)
3.《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DZ/T 0073-2015)
根据相关技术规范要求,高密度电法检查点数应大于总测点数的3%,本次高密度电法共完成检查点数20,质检比例为6.62%,满足规范要求。见下表:2。
表2:高密度电法质量检查统计表
物探方法
|
完成工作量(点)
|
完成质量检
查点(点)
|
质检点百分
比(点)
|
全区质检均方
相对误差M<10%
|
高密度电法
|
302
|
20
|
6.62%
|
±5.87%
|
全区质检均方误差为±5.87%,达到规范要求的≤10%。质检量为6.62﹪,达到规范要求的>3%。质检结果表明本次高密度电法野外数据采集质量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本次野外采集原始数据真实可靠。
资料解释图件:






结论:
|
|
本次物探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对位于某山区磷矿尾矿库滑坡进行探测,依据物探数据对第四系厚度、断裂位置、滑带分布及基岩面起伏形态等进行了推断解译。物探推断解释基本结论如下:结论:
|
1.本次物探工作,按设计完成了6条高密度电法剖面,3条东西向,3条南北向,控制了整个库区的面积。
2.通过实际地形条件,采用三极装置(∞MNB和AMN∞)进行探测,取得了较好探测成果。
3.通过对6条电测深剖面分别解译,大致查明了库区内基本情况,库区尾矿渣堆放范围,粉质粘土埋藏厚度,强风化层埋藏厚度,及基岩面起伏分布情况(如表3)。
表3:某山区磷矿尾矿库高密度电法剖面各岩性埋深统计表
|
剖面号
|
长度(m)
|
尾矿渣剖面长(m)
|
尾矿渣剖面埋深(m)
|
粉质粘土(夹碎石)埋深(m)
|
强风化埋深(m)
|
W1
|
490
|
40
|
0~5.2
|
0~17.0
|
6.6~47.2
|
W2
|
540
|
150
|
0~12.6
|
0~15.9
|
7.0~46.8
|
W3
|
530
|
235
|
0~14.1
|
0~14.9
|
6.2~47.7
|
W4
|
460
|
100
|
0~5.1
|
0~27.0
|
9.0~76.0
|
W5
|
460
|
225
|
0~19.3
|
0~26.3
|
9.6~76.7
|
W6
|
480
|
150
|
0~14.2
|
0~17.3
|
18.8~56.8
|
4.高密度电法解译推断一条小断层F,也不排除可能是一条较大的裂隙。
5.圈定了尾矿渣主要堆放区域和强风化埋深较深(D≥40m)的区域。
6.W1、W2、W3剖面上,靠近尾矿坝附近基岩界面较浅,20m左右。
7.物探推断的尾矿坝坝基比较牢固,但是尾矿坝外侧为木合沟陡坎,垮方主要是强风化层,受库区内水流浸泡,形成管涌,导致坝基失稳,造成垮塌。
8.本次物探施工中,1、2、3线受地形干扰因素影响,野外实际采集的数据质量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故在资料解释中,会不同程度的造成解释偏差。